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致富项目 > 经济作物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舌尖上的潜山 源远流长的潜山茶文化

    abcd123     2017-09-19 11:07:20     浏览:10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abcd123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| 舌尖上的潜山 源远流长的潜山茶文化



    潜山古称皖国,境内风景如画,茶区密布。既有世界地质公园、国家5A级风景区天柱山和省级森林公园板仓、省级自然保护区金紫山等群峰耸立,又有皖河、潜河等水系蜿蜒其间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底蕴厚重的人文环境,造就了源远流长的古皖茶文化。



    茶是中国的国粹,我国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久远。大约人类进入文明时代,就有了对茶的认识。《神农本草》中说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。《庄子·盗跖篇》说:“神农之世……只知其母,不知其父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,由狩猎时代演变到养殖和耕种时代,就已发现和利用茶叶,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。



    梁实秋说:“茶是中国人的饮料……北人早起,路上相逢,辄问讯‘喝茶未?’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,乃人生必须品”。古皖大地,茶馆处处有,品茶成时尚。茶不因时尚而老去,时尚倒使饮茶、看茶、品茶更加盛行。



    潜山制茶历史悠久。唐茶典《膳夫经手录》载:“舒州天柱茶,峻拔遒劲,甘香醇美”。自发现野生茶树,从生煮羹饮,到饼茶、散茶、绿茶,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制茶,其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。各种茶类品质特征形成,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,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。



    茶之为用,最早从咀嚼鲜叶开始,发展到生煮羹饮。后来出现了简单加工,将茶叶先做成饼,晒干或烘干,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。传说梁朝时,天柱山的僧人和道人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。“先是生煮羹饮,继而晒干收集”。可见制茶之始,是遵循由野生茶树——生煮羹饮——晒干收藏——蒸青团茶的规律,并以佛教为主,道教为辅,开创先河。



    自唐至宋,由佛道而至民间,贡茶兴起,舒州(今潜山)成立了贡茶院,即制茶厂,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,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。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,陆羽《茶经》记述:“晴,采之。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干矣。”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:蒸茶、解块、捣茶、装模、拍压、出模、列茶晾干、穿孔、烘焙、成穿、封茶。宋代,舒州制茶技术发展很快,新品不断涌现,北宋年间,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。



   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,为了改善苦味难除、香味不正的缺点,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,直接烘干的做法,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,保持茶的香味,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。由宋至元,饼茶、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。到明代,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,废龙团兴散茶,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。



   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,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。然而,使用蒸青方法,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。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。到明代,舒州炒青制法日趋完善。自明至清,经进一步发展,潜山炒青绿茶制法刻意求工,内质别具一格,外形多姿多采,花色品种面貌一新,一直沿袭至今。



    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,深得自然的秉性。钟灵毓秀,造就优良茶德。茶性俭,苦而后甘,它的俭朴、清淡、和静、健身的秉性,恰与潜山人崇尚先苦后甜,温和谦逊,宁静淡泊,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,深得人们的喜爱。



    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,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,用茶的自然功能,用以清神益智、助消化等。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。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,对水、茶、器具、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。同时以茶培养、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,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,求得思想的自信自省,也沟通彼此的情感,以茶雅志,以茶会友。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,从物质到精神,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,逐渐形成一朵文化奇葩。



    茶的特殊功能,使茶文化在古皖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,道家用以修心养性,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。物质与精神相结合,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薰陶。在品茶过程中,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,接受大地的雨露,调和人间的纷争,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情趣。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,或是河畔松石之下,或是清幽茶寮之中,或是殿堂文事茶宴,或是市中茶坊、路旁茶肆等。


    “七碗受之味,一壶得真趣;空持百千偈,不如吃茶去”(赵朴初)。茶文化和酒文化不同,酒性如火、热情、恣纵、不够平和含蓄;茶性如水,清雅、内敛、而能内含博大、更贴近东方人的性格,所以茶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延绵几千年的生命力,能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放射出耀眼光芒,而今又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